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大和尚(图片来源:资料图)
近年来我省佛教慈善工作的回顾
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近年来,在省宗教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省佛教四众弟子的参与和支持下,江苏省佛教协会积极开展了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少慈善义举都走在全国佛教界的前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勇于创新,稳步推进“慈善月”活动
2007年起,我会坚持定期举办“佛教慈善月”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全省佛教界的积极响应。截止到去年,我会组织全省佛教界累计捐款一千五百多万元,主要用于赈灾、敬老、助学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同时在“慈善月”期间,我会还组织佛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各地的扶贫、慰问、献血等慈善活动。
二、知恩报恩,努力开拓佛教养老事业
江苏佛教自古有办“养济所”、“安养院”等敬老养老场所的优良传统。我省佛教界一直秉持传统,在兴办敬老养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06年,我省佛教界用于向社会敬老养老方面的善款达九百多万元。现在我省的佛教安养院有十多家。其中苏州市在原有三家佛教安养院的基础上,寒山寺新建的寒山寺和合安养院也已经建设完成,灵岩山寺安养院正在建设当中。同时我省其他各市,如镇江、无锡、扬州等地的佛教安养院建设也都在积极有序进行中。
三、响应号召,踊跃参与国内外赈灾活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我会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第一时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组织发动广大佛教四众弟子踊跃布施。2008年汶川地震,我省各地寺院相继举办息灾祈福法会,发动广大信众踊跃捐助救灾善款,总额达一千二百多万元。省佛教协会领导亲赴灾区慰问灾民,做好心理疏导工作。2010年玉树地震,我会组织捐款四百多万元,省佛教协会领导亲赴灾区参加超度亡灵法会。在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我省佛教界也都不遗余力地举办了祈福法会、积极组织了捐助活动。
四、加大投入,加强佛教慈善基金会建设
为了更加广泛地接受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四众弟子的各种支持,我会在省宗教局的领导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紧密配合民政部门,合理指导我省各地佛教单位的慈善基金会建设。目前我省已经有两家佛教基金会获得批准,它们分别是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和苏州寒山寺和合文化基金会。两家基金会将越来越多的善款发放给了需要救助的个人和单位,捐助范围覆盖全国各个省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五、关注民生,长期坚持开展“送温暖·促和谐”活动
近几年来,我会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每到春节前都会专门组织针对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五市少数民族同胞的扶贫慰问活动,此类扶贫慰问活动,一方面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带去了来自省佛教协会的亲切问候和切实的物质帮助,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省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我省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了佛教的一份力量。
六、随机教化,关注心灵慈善、环保慈善
佛教的心灵慈善,是指佛教教义和文化对信众的普及教育,是随机教化、弘扬佛法的种种方便。近年来我省各大寺院,每年定期举办针对在家信众的禅修班、佛学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共修活动。参加活动的信众心灵得到了有效疏导、净化和升华,最终以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在倡行心灵慈善的同时,我们也在坚持实践“环保慈善”理念。我省佛教界每年都会组织植树造林树、大型放生、文明敬香等活动。愿以我们的绵薄之力,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生态平衡、环境改善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今后慈善工作的几点要求
江苏的佛教慈善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离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和省宗教局的要求还有距离。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转型,发展慈善事业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佛教弘扬慈悲理念、教化善男信女、立足当今社会的极好机遇。所以,我们在省宗教局的直接指导下,我们召开此次慈善工作交流会,据我所知,这在全国还属首次。我也代表省佛教协会借此机会对这次会议和全省佛教界今后的慈善工作提几点要求和希望。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佛教慈善事业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历了30余年的快速发展, 2010年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失衡所引发的贫富分化,越来越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动员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对于全面解决仅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初次分配及由政府调控机制形成的二次分配而产生的种种不平衡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今后的慈善工作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国宗局6号文,中佛协137号文和省宗局185号文等文件精神,时刻与党和政府的慈善理念保持高度一致。佛教慈善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在其正确指导下,将我省佛教界慈悲济世的发心与我省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使我们的慈善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高效、更有创造性。
二、弘扬佛教布施理念,广泛动员四众弟子投身佛教慈善事业
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具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明确的道德指向。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因为没有现实经济利益的回报,所以需要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具有充实的精神境界作为支撑。 佛教中所特别注重的慈悲精神,便是这种情怀的真实写照。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心,便是希望众生得到一切快乐;悲心,便是希望众生离开一切痛苦。这种完全以众生的苦乐为重,完全以社会的需求为重的责任意识,是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巨大推动力。 就汉地的佛教传统来说,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设立了类似今天慈善基金会的“无尽藏”,南齐时设有类似今天慈善医院的“六疾馆”,到了唐朝又出现了类似今天福利院、养老院的“悲田养病坊”。当然更不乏放生造林、修桥补路等传统。到了民国,佛教寺院也开始参与兴办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这些传统的公益慈善模式,即便在今天也还是有它们的广泛适用性。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广泛而持久的民众感召力。信教群众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够成为稳定社会民心的一支重要力量。佛教虽然没有国界,但宗教徒都有自己的国家。一个宗教徒,首先是国家的公民。这是宗教界人士应有的觉悟。佛教中特别强调“上报四重恩”,其中就有报国土恩。有了这个基本的立足点,我们才能说,自己的生命是属于整个世界的。除了报国土恩,还要报众生恩。从事服务社会的公益慈善活动,当是报众生恩的最好方式之一。所以我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以佛教的慈善理念作为指导方针。在工作中我们首先要以“慈悲济世”的理念为核心,把慈善事业当成殊胜的修行去亲力亲为;其次佛教慈善事业应该以“布施”为其手段,佛教的“布施”不仅是对外布施钱财,更是布施佛法,使世人在布施中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因果法则的力量;第三,在慈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平等无我”、“同体大悲”的理念,克服贡高我慢的思想和言行。
不断创新佛教慈善形式,实现慈善工作多样化、常态化
慈善事业是一项常态、常效的工作,我们要抱着每月、每周、每天都要做慈善的发心去工作。2007年起江苏佛教界就推出了一年一度的“慈善月、慈善周、慈善日” 活动,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慈善日、四月初八那一周定为慈善周,每年五月定为慈善月,六年来开展了相当多的慈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但要承认的是,我们的创意很好,在全国也是开先河之举,但我们的广泛动员、全面发动、具体落实、宣传报道确实做得不够充分和完善,今年国宗局提出的“慈善周”活动应该也是对我省佛教慈善事业的进一步推动和鞭策。还有六年来我省佛教界连续开展的“送温暖促和谐”活动,也是很有创意、富有时代意识的举措,但我们同样存在宣传发动不够的问题。今后我们要将慈善工作多样化、常态化。积极尝试开辟做慈善的新路径、新方法,相信只要勇于创新,我们一定能在慈善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全面推进认真落实2012“佛教慈善周”各项工作
为积极响应国宗局号召,全方面跟进中佛协和省宗教局工作安排,大力推动我省佛教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省宗教局于9月6日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莫局长提出了五点要求,根据我会的实际情况,按照“广泛动员、民间运作、量力而行、规范管理、扩大影响、形成机制”的原则,我省佛教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1.要开好这次“江苏省佛教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新时代的佛教慈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海内外佛教界都在摸索和探讨,我省有很多尝试和经验,据我所知,举办全省佛教界的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我省是开先河之举。所以我建议,经验交流单位要做到“四个说清楚”: 一是把基础情况说清楚、二是把经验做法说清楚、三是把思路理念说清楚、四是把建议意见说清楚。各市佛教协会和有关寺院场的与会人员要认真听取经验介绍、思考谋划本单位的工作思路、积极讨论建言献策。
2.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市佛协和全省佛教寺院场所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加强组织动员,利用网站、宣传栏、板报等平台,发布张贴国宗局、中佛协和省宗教局文件,以及省佛协下发的宣传标语。
3.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佛教慈善周”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要注重抓好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的落实。在“佛教慈善周”期间,所有宗佛教活动场所均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全省“佛教慈善周”活动奉献箱、献仪箱、功德箱或捐献箱。有条件的场所可以组织专场捐赠仪式。各级寺院场所应就近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助残、救灾、养老、助学、支教、义诊等公益慈善活动。各对市县佛教协会会长要组织人员到所属重点场所进行检查指导,要在一线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要围绕共同的目标,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凝心聚力、共襄义举。
4.要以争创一流的开拓精神确保“佛教慈善周”活动取得预期成效。要坚持高标准、高定位,真正把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有机统一起来。要把“佛教慈善周”活动作为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通过开展“佛教慈善周”活动,切实增强佛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性,如理如法的保证这次主题活动的收支透明,并自觉接受社会和信众的监督,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和水平。
5.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切实做好“宗教慈善周”活动的统计汇总和总结工作。各市佛教协会和寺院场所要围绕中国佛教协会倡导的“尊老爱老 知恩报恩”主题,对辖区内的敬老院、养老院进行全面调查。利用慈善周的机会,对敬老院的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床位数目、孤老人数、生活护理、饮食起居和宗教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统计,并对今后的工作作出建设性的安排。各级佛教寺院场所要将慈善周期间募集捐款的数量及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按照省佛协统一的要求,汇总上报各市佛教界教募集捐款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并进行书面总结。于9月25日前上报省佛教协会。
各级佛教协会领导、各位与会代表:积极开展慈善工作,是时代的强烈要求,是佛教的特质之一;努力做好慈善工作,是佛协工作的一部分,是四众弟子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利用这次佛教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的大好机遇,开动脑筋、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为江苏佛教服务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出更多的贡献,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的服务请关注【天堂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