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故事
- 回忆相册
- 追忆文选
满族,原名唐吉昆,字瑶圃,曾用名唐九英,1907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蓝旗屯一户贫农家庭。
姚新一自幼聪明,8岁入私塾,14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城的吉林一中,在那里,他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投入到了青年革命运动中。
1925年,姚新一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任教。但他不甘于此,1929年来到北平弘达学院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共产党员魏拯民,在魏拯民的引导和影响下,开始从事反帝救国宣传活动。他走出校门,积极参加轰动北平的三轮车工人罢工,邮政工人罢工,门头沟工人和通州农民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下半年,姚新一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经中共满洲省委同意,姚新一返回故乡吉林。经同学推荐,来到佳木斯桦川中学当英语教员。在这里,他巧遇省立一师同学张耕野,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张耕野很快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张耕野的妻子和妹妹以及一大批学生也都相继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1934年8月,姚新一被派到依兰县立中学任教。在这里,他与北京朝阳大学教员李大丕相识。两人从相交到知心,在互诉心曲时,李大丕掩饰不住找到党组织的喜悦心情,二人计划和商议如何秘密开展党的工作。这一年的秋天,姚新一同李大丕、舒满贵等共产党员一起,在依兰中学创建了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同时还亲自指导依兰中学学生创建了第一个团支部。党团组织成立后,活动范围逐步从学校扩展到城镇、城郊及农村。
中共依兰县党支部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归屯、反对保甲制的斗争,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体。他们贴标语、撒传单,惩处特务、汉奸。到1935年末,全县拥有抗日分会四个,抗日救国会23个。武装抗日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为了支援抗日武装斗争,姚新一领导依兰县党支部组织群众为抗日军队筹集粮食、药品,运送枪支弹药,传递情报,掩护战士转移。有时配合抗日武装截军车,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