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堂之家! 加入收藏
登录   |   注册

那些“死去”的民俗值得抢救吗?

来源:网络收集

并不热闹的春节已然进入了尾声,随着正月十五的一碗元宵,这个节算是跟着汤溜之乎也。天津大年初一的庙会还像往年那么热闹,仍有踩高跷、划旱船、耍旗杆、变戏法等传统节日表演;周围是薄薄的一圈儿驻足围观者,粉墨之人好像不是在给观众表演,他们只顾自己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玩儿着高兴,目中全然没有旁人。随处可见小商贩们推车担担,卖熟梨糕、吹糖人儿、画糖人儿、卖泥人儿、面人儿、兔儿爷、龙嘴儿铜壶冲茶汤,等等。这都是些怎么算也有几百年历史的、早就掉了渣儿的老玩意儿,看得出生意惨淡,一个庙会卖不了多少钱。也有人掏钱买个糖人儿、泥人儿回家哄孩子玩儿--哪怕买回家以后就扔到墙旮旯里成了垃圾--现在连两、三岁的孩子都能熟练自如地玩儿Ipad,哪个孩子肯坐在炕上老老实实地摆弄一天泥兔儿爷?初三,朋友到我家看我,给我带来一个插着苇棍儿的小面人孙悟空,直言说是给他两岁小孙子买的,谁知这孙子拿手里连看也不看就扔了,他觉得弃之可惜,于是就给我拿来权当拜年的点心了,说让我试着给我不到一岁的孙子玩儿。他前脚走,我后脚也扔了。

  由此我在想,对于民间的那些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民俗(传统的民间手艺、艺术姑且也算是民俗的一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对待才合适。

  先不管我国的经济怎么着陆,现在我们国家实实在在有钱了,表现在有能力拿出大把的闲钱,去给那些已经苟延残喘或者干脆已经植物人的老民俗输血、输氧气,财大气粗到了横打鼻梁敢跟历史叫板,就是不让那些已被时代抛到车轮子下面的木乃伊咽下这口气。这方面有话语权的某些人硬说那些老民俗“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必须尽全力抢救。我也算是个粗通收藏之道的念书人,才疏学浅,有时算不明白这个账头:如果讲积淀,时间越靠后,积淀越深厚才合理,怎么我们现代的文化积淀反不如早我们几百上千年的古代厚实?有时也搞不清楚商代的青瓷罐儿究竟比现在景德镇细瓷的文化积淀深厚在哪儿?汉代铅釉羽殇就一定比现在的酒杯更有积淀?如果真是今不如昔,那么请教这些煞有介事的人们:你们是喜欢凯迪拉克,还是牛车?是珍馐美味,还是茹毛饮血?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典故,叫做:“叶公好龙”。

  民俗,本是源于民间的一种社会风俗,无不是随着民风而来,也注定要随着民风而去,它的存在与消逝,完全取决于时代百姓对它的兴趣,该诞生的自然诞生,就像这两年疯狂的“双十一”购物节,谁想拦也拦不住;该消逝的自然驾鹤西去,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有数说不尽的民俗民风,都随着时代渐行渐远,想留的也留不住。历史既然有选择新生事物诞生的权利,肯定也有淘汰过气儿旧事物的义务,这就是“吐故纳新”、“生态平衡”,更通俗地讲,叫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孔丘他老人家虽说官位显赫,当了鲁国大司寇,却仍然头撞南墙不知疼,上蹿下跳地企图复辟周礼。今天看来,他不过是一个不识时务的逆势小丑罢了。古往今来,还没见过哪条胳膊根粗到了能与历史掰手腕。

  很多即将逝去的民俗的必将逝去,根本就不是什么“抢救”的事,一方面,旧民俗一定会被新民俗挤出生存空间,否则,仅就过年这点事,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包含了多少礼仪、礼节需要贯彻,一天换一个,换到明年的除夕也不重样,中国人非让这些沉重的历史、深厚不见底的民俗折腾废了不可。另一方面,旧民俗的延续,必然要有无数相关的艺人、工匠作为支撑,想想看,那些靠着捏面人儿、吹糖人儿挣钱、养家糊口的手艺人,什么时候能在天津、北京捏出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来?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里,没有哪个年轻人愿意继承发展这门挨饿的手艺,绝对没有!饭后茶余的闲扯淡谁都会,可是挣不来钱谁都不干。前几天听电台也在讲保护“正在消失的文化”这个话题,里面讲了有这样一个小剧种,欣赏范围只有当地一个村子里的人。中国传统的旧民俗,正像这个尴尬的剧种,不管一百年前有多么的风光,现在的情况就是要演员没演员、要观众没观众,光靠呼吁政府出资,能救得活么?救活以后呢?

  面对很多已经或者即将消逝的民俗,一位真正富于历史责任感的学者所要做的,决不是正襟危坐地高谈“兴灭国”、“继绝世”,一种民俗的存亡,决不等于一个民族的存亡,没有那么夸张。如果真想为华夏大地做点实事,就赶紧把闲扯淡的时间、精力转化为能量,默默地趁着这些民俗还存有一丝体温,赶紧为它们写照存念,包括文字的、图片的,甚至影像的,让历史永远留下这些曾经的瞬间片段。我们谁也没有拽住历史前进的力量,但是有保留历史足迹的办法,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所应尽的义务。
 
 



更多相关 天堂之家.资讯

最新拜访记录

友情链接:

念恩文化 殡葬人才网 念世情生命钻石

合作机构

全国服务热线:

4000094994

QQ:402580380